參考消息網9月26日報道 美媒稱,中國目前正在研發並生產六個不同級別的潛艇,這些潛艇作為導彈發射平臺受到高度重視。中國的常規潛艇靜音技術已很先進,被中國海軍稱為世界一流的常規潛艇部隊。
  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站9月23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海軍現代化——海上力量的影響》的文章,作者為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副教授安德魯·埃里克森。文章稱,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已經部署俄制驅逐艦和九個級別的本土造驅逐艦和護衛艦。中國的快速攻擊艦船包括60艘雙體穿浪隱形導彈艇。隨著空中和海上補給方面的缺陷得到彌補,再輔以大型民用船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兩棲力量能夠支持侵入島嶼能力(例如當臺灣海峽有意外事件發生時),併在東亞及其他地區開展人道主義援助和非作戰撤離行動。
  雖然一直落後於空軍,但中國海軍擁有自己的一支強大的陸基空中力量,並開始發展一支基於航母的力量。
  文章稱,雖然規模仍居於世界前列,中國海軍艦船在數量上已經減少,但在質量、防禦能力、攻擊和任務多樣性方面迅速提升。總的說來,這些進展反映了對提高質量和近海反介入的重視,儘管中國海軍缺少強大的保衛有爭議航道的能力。
  中國海軍力量到2020年的增長預計將包括質量和數量上的大幅提升。它準備建成一支以國際標準來看很現代化的海軍部隊,並且在數量上超過20世紀90年代初它剛開始註重質量的時候。艦載機和裝備巡航導彈的水面艦船,將帶給中國過去欠缺的遠程力量投射能力。
  文章認為,儘管取得了這些令人矚目的進步,但中國海軍面臨一個影響中國人民解放軍整體的挑戰:中國的國防工業在單獨的武器系統硬件上進步神速,但軟件和協調非常落後。習近平主席顯然決心盡可能縮小這一差距,他正前所未有地強調“實戰訓練”,以提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現代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效率和能力。訓練的先進性和現實性仍不能確定,但的確在不斷提高,尤其是在聯合行動方面。
  與此同時,海軍司令員吳勝利正致力於將中國海軍的八所院校合併為一個以一家綜合學術機構為中心的體系。
  文章稱,中國近年來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其能夠迅速將大量資源分配到國家安全、基礎設施和技術研發項目。隨著對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領導人分配資金的能力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除導彈、太空和電子產品行業外,中國的造船業也正在生產中國最先進的本土防務產品,中國正在製造多個級別的現代化潛艇和軍艦。但如此積極的投資能維持多久不得而知。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能力越接近領先水平,它想繼續進步、哪怕只是跟上全球軍力的普遍增強所需花費的成本就越高,並且難度也越大。隨著軍事裝備的勞動密集度越來越低、技術和材料密集度越來越高,中國的成本優勢會削弱。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裝備系統變得越複雜、技術密集度越高,中國能從獲得外國技術並將其本土化中得到的相對收益就越少,它在生產和維護方面的成本優勢就越小。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中國海軍雙體隱形導彈艇(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外媒:中國與美軍力差距縮小 開始打造深海海軍
  參考消息網9月10日報道 彭博新聞社網站9月8日發佈題為《中國軍隊手裡的錢更值錢》的報道稱,只要有人指出中國、俄羅斯乃至美國的其他競爭對手正在不斷增強軍事實力,通常就會有專家跳出來提醒我們說,無論在軍事實力還是軍費開支上,美國仍然擁有壓倒性優勢。然而,這個說過無數遍的論斷存在幾個問題。
  報道稱,以市場匯率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說,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能夠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買到許多東西。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導致美國軍費的現實規模並不像其賬面規模顯得那樣龐大。比如,美國地處環境和平、人口相對稀少的西半球,距離任何一處可能發生衝突的地點都非常遙遠。單單把我們的軍隊派往另一個半球就需要先期投入巨額資金。
  與此同時,中國新的武器系統不斷超出美國預期。
  最後,美國的目標不同於其競爭對手——要實現美國的目標,成本實在高太多了。美國承諾要保衛歐洲、亞洲和中東的盟友。這就極大地壓縮了我們可以實際投入一場主要戰爭的經費。中國和俄羅斯當然沒有這樣的全球義務。做霸主,很燒錢。
  所以說,所有那些不斷提醒我們說美國占有絕對軍事優勢的專家們都言過其實了。美國依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但是其優勢並不像我們聽到的那樣明顯。
  澳大利亞商業旁觀者網9月8日發佈題為《如何制衡中國日益膨脹的軍力》的報道,該文作者指出,根據其最近在一篇報告中的預測,中國的年度軍費很可能在2050年突破1萬億美元。據預計,美國的防務預算屆時約為8900億美元,中國的防務預算將是美國的112%。
  這種推測還是基於相對保守的假設,即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中國軍費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只會從大約2%增至4%。
  報道稱,實際上,由於中國和多個鄰國及美國因戰略和領土問題發生對抗,加之該國在歐亞、中東和非洲地區擁有廣泛的地緣戰略利益,且利益範圍還在不斷擴大,就把超過4%的國內生產總值花在軍隊身上而言,北京大概有其明智的戰略邏輯。
  不管防務開支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確切比例是多少,北京不斷飆升的軍費都會不斷縮小美中兩國的軍力差距。
  中國已開始打造一支羽翼豐滿的深海海軍,這支海軍由航母及配有彈道導彈的核動力潛艇組成。如今,中國準備剝奪美軍對中國沿海地區的介入能力。
  中國擁有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和世界上首批反艦彈道導彈。到本世紀20年代末,中國在西太平洋的海軍實力很可能相當於日美兩國海軍實力之和。
  報道稱,令堪培拉及其他亞洲國家政府更為擔心的是,隨著軍隊財力大幅飆升,北京將繼續在亞洲享受巨大的不對稱優勢:美國必須跨越遼闊的太平洋投放軍力,而中國在該地區占據著中心地理位置。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建造中的中國海軍054A型護衛艦(資料圖片)(2014-09-10 11:47:00)
  【延伸閱讀】港媒:中國海基戰略威懾力量不容小覷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網上流傳的中國海軍094型(“晉”級)戰略導彈核潛艇照片(資料圖片)
  參考消息網8月25日報道 香港《亞洲周刊》8月24日發表題為《中國海基戰略威懾新力量》的文章稱,2014年稍早,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海軍上將塞繆爾·洛克利爾告訴美國國會,中國海軍094型(“晉”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將進入常規戰備巡邏,配備了射程7500公里的“巨浪”-2型戰略導彈。洛克利爾將軍認為,094型戰略導彈核潛艇將成為中國第一支切實有效的海基戰略核威懾力量。
  據報道,網絡照片顯示,已有3艘“晉”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停泊在海南亞龍灣。亞龍灣作為解放軍核潛艇基地,主要是考慮亞龍灣面對平均水深超過1000米的南中國海,非常適合潛艇活動,核潛艇出航後很快就可以進入南中國海的深水海域。
  報道稱,從亞龍灣到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之間都是深水海域,且為商船密佈的國際航線,中國戰略導彈核潛艇可以利用航道上數以百計往來商船所造成的複雜噪音環境,掩護其進入西太平洋執行戰備任務。
  報道稱,雖然如此,鑒於中國核潛艇的隱蔽性仍遜於美國和俄羅斯的潛艇,所以當中國戰略導彈核潛艇在進行導彈發射時,仍可能會遭遇埋伏在旁的美國核攻擊潛艇的襲擊。
  前蘇聯的做法是在相對孤立的海域(如巴倫支海和鄂霍次克海),建構“堡壘防禦體系”,潛艇可以在相對安全的海域發起戰略導彈攻擊。現在,中國大陸在南中國海的許多軍事部署應該也是為了確保海南的核潛艇基地,以及戰略導彈核潛艇在附近海域進行導彈發射的安全。
  美國現在所估計“巨浪”-2的射程基本是根據“東風”-31型導彈的射程來估算。有人質疑,如果從南中國海發射射程僅7500公里的“巨浪”-2型戰略導彈,根本打不到美國本土的目標。比較合理的推測應是根據“東風”-31甲的射程來估算,若以其1.1萬公里的射程估算“巨浪”-2甲的射程,它的打擊範圍應約為1萬公里左右。
  報道稱,航天專家都知道,在地球緯度較低、接近赤道的地區,地球自轉產生的離心力可以讓在這裡發射的航天火箭,以較低推力攜帶更大的負載或讓衛星飛得更高更遠。相同運載能力下,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發射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比在西昌發射的運載量可提高10%至15%。
  報道稱,同理可以推斷,如果中國戰略導彈核潛艇在南海海域發射洲際導彈,估計“巨浪”-2甲的射程可以增加10%至15%,達1.1萬公里。
  如果“巨浪”-2潛射導彈採用中國大陸最近試驗的高超音速、滑翔式飛航載具,在彈頭重返大氣層後,可以10倍以上高超音速滑翔,採用可操控的巡航導彈飛航模式,估計射程可以增加三分之一,可使“巨浪”-2潛射導彈的射程增加到1.4萬公里,足以覆蓋全美國所有主要目標。
  報道稱,4艘“晉”級戰略導彈核潛艇,48枚洲際戰略導彈,可攜帶144枚分導彈頭,打擊的威力不可小覷。
  倘若中國的海基戰略導彈從赤道方向對美國發動攻擊,陸基的戰略導彈從中國大陸飛越北極對美國發動攻擊,可形成對美國的“南北夾擊”,可能會造成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的顧此失彼。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近日報道稱,2014年6月在廣東舉行的航運博覽會上,中國將新型032型(“清”級)柴電潛艇的模型進行了公開展示。
  032型潛艇水面排水量3797噸,水下排水量6628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常規動力柴電潛艇。
  潛艇的模型顯示,後半部裝有兩組彈道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可以裝載潛射的反艦彈道導彈或洲際彈道導彈。而艇首水平舵後方裝設了4組巡航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可用來發射對地或反艦的遠程高超音速巡航導彈。
  032型潛艇是裝有“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AIP)的柴電動力潛艇,噪音小,水下自持力強,相對核潛艇的造價便宜許多,享有“平價版核潛艇”的美譽。若批量生產形成規模優勢,可以突破美國對解放軍潛艇的監測與追蹤,形成戰略威懾。
  30艘032型潛艇可裝載60枚洲際戰略導彈,分散部署在接近赤道的南太平洋海域,以洲際導彈對敵戰略目標發動攻擊,可與戰略導彈核潛艇優勢互補,組建成一支強大的海基戰略威懾力量。(2014-08-25 09:04:00)
  【延伸閱讀】解析中國海軍三大階段 航母核潛打造藍水海軍
  新中國海軍自1949年4月23日建立以後,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邊戰鬥邊建設、由小到大,已由單一的水面艦艇兵力,逐步發展成為一支由水面艦艇、潛艇、海軍航空兵、岸防兵和海軍陸戰隊五大兵種組成的近海防禦力量。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海洋從未像現在這樣在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深刻影響著世界,海軍也從未像現在這樣顯示出對國家、對國際社會的發展和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海軍作為保衛國家海上方向安全、領海主權和維護海洋權益的戰略性、綜合性、國際性軍種,必將在新時期迎來更快更大的發展。
  新中國海軍成立65年來,經歷了從“近岸防禦”、“近海防禦”到“遠海防衛”三個階段的發展,是從“黃水”、“綠水”逐步走向“深藍”的過程。
  第一個時期:發展“空、潛、快”為重點的輕型兵力,協助陸軍抗擊來自海洋方向上的威脅,完成“近岸防禦”的戰略任務(俗稱“黃水海軍”)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海軍,在日本侵略軍的大舉進攻面前,幾乎損失殆盡。抗戰勝利後,在美英的援助下,它又重建海軍,但武器裝備大都是英美淘汰下來的落後艦艇。新中國海軍首任司令員肖勁光海軍大將,1950年到北洋海軍舊址威海劉公島視察時,從威海到劉公島沒有船,只好向漁民借船渡海。國民黨海軍把舊中國稍好一點的軍艦全部帶到臺灣,留給新中國的只有他們帶不走的破爛艦艇。全部的家當,只有護航艦、炮艦和登陸艦能稱為艦的十來艘,另外還有不能在海上航行的江防小艇三四十艘。新中國海軍就是在這樣大雜燴裝備的基礎上起家的。
  實際上,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早已經認識到海軍在沿海地區作戰的特殊戰略地位。平津戰役,由於沒有海軍,導致國民黨軍從塘沽撤走5萬人,未能達成全殲平津之敵的戰役目的;相反,由於有海空軍的全力配合,一江山島登陸戰役,首次取得了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巨大勝利。
  但是,另一方面,海軍建設不能脫離國情軍情。海軍的建設與國家的整體實力密切相關,在國家一窮二白的建國初期,海軍建設只能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在海軍建軍初期就提出了,要“以飛機、潛艇、快艇即‘空、潛、快’三項為重點”的輕型海軍的戰略指導。應當說,優先發展“空、潛、快”為重點的輕型海軍兵力建設,是根據當時中國的國情,迅速完全對台作戰準備,以及相當長時期國家海防建設的需要,而制訂的一個英明決策。在當時我國經濟落後,造船工業基礎薄弱,國家的財政經濟情況差,沒有也不可能拿出大筆經費來用於海軍建設發展的情況下,優先發展“空、潛、快”是迅速形成作戰能力,完成軍委賦予海軍作戰任務的需要而做出的科學戰略決策。一九五六年六月海軍召開第一次黨代會,提出了“三個服從”的方針:“在海軍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的關係上必須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方針;在海軍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上,必須服從發展空軍和防空軍為重點並相應地發展海軍的方針(因為當時軍委提出以發展空軍和防空軍為重點);在海軍建設的內部關係上必須服從以發展空、潛、快為主並相應地發展其它各兵種的方針”。
  海軍作戰範圍,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都是“近岸防禦”,其作戰範圍確定在我輕型兵力的作戰半徑以內,通常遠離陸岸不超過300公里。在分析海軍的作戰問題時,肖勁光等領導認為,我們與強大對手在技術裝備上的差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很難彌合,敵強我弱狀況決定我們海上作戰的戰術,不能作堂堂之陣的大編隊對壘,只能利用突然性,用破襲游擊戰術,不斷打擊消滅敵人,積小勝為大勝,充分利用和發揮我之有利條件,利用和製造敵人的不利條件,進行持久作戰。同時不放棄有利條件下對敵人實施集中打擊的殲滅戰,逐步轉變敵我力量對比,求得最後殲滅敵人。在敵人向我進行大規模登陸進攻時,海軍應在軍委意圖下積極配合陸、空軍進行抗登陸作戰,把主要打擊放在敵上陸階段。在我海軍力量尚薄弱之時,我們難以在中遠海對敵進行主要打擊。在敵擬上陸的近岸海區,可利用我一切力量協同陸、空軍進行有準備的作戰,以逸待勞,殲滅敵人。因此,確定了“海上破襲游擊戰與沿海抗登陸作戰相結合是未來海上作戰的一種主要作戰形式”。
  這一時期的海軍有點類似於海軍戰略家馬漢所說的“要塞艦隊”即海上的機動兵力,是沿海各“要塞”的附庸,海上艦隊的存在是為了保護陸上的沿海基地或要塞的安全,即使犧牲海軍艦隊也要保護好沿海要塞的安全。“空、潛、快”三種兵力中,飛機的機場在陸地,其作戰半徑不大。快艇噸位小,主要是在依托島岸掩護下前出作戰,其作戰範圍也十分有限。潛艇主要適合於打分散的海上游擊戰。在當時海軍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海軍的戰略任務主要是協助陸軍抗擊來自海洋方向上的威脅,完成“近岸防禦”的戰略任務。因此,這一時期對戰略環境的判斷和做出的戰略決策是十分正確的,對於維護特定時期國家海防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個時期:發展“中型導彈艦艇”為重點的中型兵力,開闢獨立的海上戰場,實現從“近岸防禦”到“近海防禦”的戰略轉變(俗稱“綠水海軍”)
  1986年海軍劉華清司令員首次提出“近海防禦”戰略,是在給國防大學所作的一次報告中正式提出的,是三軍中第一個提出軍種戰略概念的。繼海軍提出“近海防禦”戰略之後,空軍和二炮也相繼提出並開始論證“空軍戰略”和“二炮戰略”問題,“近海防禦”戰略是中央軍委第一個認可的軍種戰略,其意義十分重大。
  所謂“近海防禦”中的近海,其作戰範圍包括:北起海參崴,南到馬六甲海峽,東到第一島鏈以至太平洋西北部、關島以西的廣大海域。第一島鏈主要是指從俄羅斯的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群島,長達1萬多公里。從“近岸防禦”的300公里以內,發展到“近海防禦”的上千公里,海軍的作戰範圍進一步拓展,海上戰略縱深大大增加。
  劉華清認為,海軍戰略的基本類型可以概括為遠洋進攻型、區域防禦(或區域進攻)型以及沿岸防禦型三類。當今世界上,遂行遠洋進攻型戰略的海軍,只有美蘇兩家。瀕海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執行沿岸防禦型戰略。英法德日等發達國家,基本上執行區域防禦型戰略,它們防禦區域的大小,根據各自軍事戰略的需要和海軍實力的不同而不同。劉華清提出的“近海防禦”戰略,就是屬於中間層次區域防禦型的海軍戰略。
  我們選擇區域防禦型的海軍戰略,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而做出的科學決策。總體上看,我軍兵力結構仍然是以陸軍為主體的,海軍處於從屬地位,主要是協同陸、空軍作戰,例如協同陸、空軍保衛沿海基地、港口和重要沿海目標;協同陸、空軍進行登陸作戰;協同陸、空軍進行抗登陸作戰;支援陸軍瀕海翼側作戰等。但是另一方面,僅僅滿足於從屬地位是不夠的,海軍裝備的進一步發展為海軍獨立地遂行海上作戰,開闢獨立的海上戰場,提供了物質基礎條件。海軍從遂行海洋方向作戰的配角,將逐步發展成主角,陸、空軍也要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來配合海軍來完成海上作戰任務。
  這一時期世界各國的軍艦已經實現了導彈化,導彈武器成為海上作戰力量的主體,反艦導彈的射程已經達到幾百上千公里,超視距打擊成為海上作戰的主要手段,我們必須要有能力打擊從上千公里發射導彈的敵作戰平臺的能力,使敵在發射導彈之前就有被殲滅,而不是等待敵發射導彈之後,我們再來攔截敵導彈。現代海上作戰的導彈對抗,從客觀上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大我海洋方向的戰略縱深。因此,這一時期,我們發展重點發展“中型導彈艦艇”兵力,而過去的快艇等小型作戰兵力適航性小,在惡劣海況下不能前出作戰,而3000-4000噸的中型導彈艦艇,能夠在除極地以外的無限航區作戰,因而得到的極大的發展。
  但是,這時的兵力結構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型導彈艦艇在岸基航空兵的作戰範圍內尚可,但如果超出岸基航空兵作戰半徑之外作戰,由於沒有遠海的海上制空權,中型導彈艦艇的生存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因為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因此,這一時期所謂開闢獨立的海上戰場,實際上是有條件的、局部的海上戰場,並沒能獲取全時空覆蓋所有的近海海域的制海、制空、制電磁權等“三權”的絕對把握,在上述近海海域還存在有很多的空白,因此,現在我們仍然處在從“近岸防禦”到“近海防禦”的戰略轉變階段。
  第三個時期:發展“航母編隊、核潛艇”為重點的大型兵力,進一步擴大戰略防禦縱深,實現從“近海防禦”到“遠海防衛”的戰略轉變(俗稱“藍水海軍”)
  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近海防禦”戰略,對於指導我國國防力量從近岸走向近海,有效捍衛國家的安全和海洋權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至今仍然是我們的海軍戰略。今後是不是我們還是奉行“近海防禦”的海軍戰略不變?我認為是不夠的,必須要由“近海防禦”向“遠海防衛”轉變,才能適應國家利益拓展對海軍的戰略要求。比如,近期美軍為我量身打造的“空海一體戰”,實際上是從我們所說的近海之外,對我進行“近海”外打擊,甚至是從全球至太空對我進行全方位打擊。如果我們還將自己的海軍局限在“近海”之內,就會造成戰略上的被動。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拓展海洋方向防衛的戰略邊疆,使我們的海上防衛不僅應覆蓋整個的“國家管轄海域”,而且還應拓展到世界上任何中國國家利益所在的所有海域和空間。
  世界上與海洋相關的有“70、80、90"概念,即海洋面積占地球錶面的70%;地球80%的人口生活在距離沿岸200公里以內的沿海地區;國際貿易總量的90%通過海運實現。中國擁有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占整個國境線的40%,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在海洋方向上的國家利益在增大。從文明發展史來看,崇尚海權的文明相對來說是最具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它們在歷史上一直充當著歷史的火車頭角色。我們還會發現:海洋國家的繁榮富強總是同它們的海軍力量的強大成正比的,這似乎是地中海文明自古以來的普遍規律。強大的海軍保障國家財富的積累,而財富豐足反過來保證了海軍的強大。兩者互相支撐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商業與海軍的良性互動模式並非僅僅發生在19世紀末的帝國主義國家,而是貫穿了古希腊的科林斯到今天的美國,是歷史提供的且被反覆證明的繁榮富強最佳模式。因此,實現從“近海防禦”到“遠海防衛”的戰略轉變,是新時期國家利益拓展的內在要求。
  從海洋方向作戰來說,如果把敵人來自海上的入侵比作二點一線(敵母港為出發點,我方海岸線為敵到達終點,中間為海上航線)的話,有三種策略:第一策是“攻敵岸”,攻擊敵人的母港出發點,挫敗敵人的進攻企圖,將敵殲滅於母港內。比如日本攻擊美國的珍珠港。第二策是“遠海攻”,在海上打一場大規模的海戰,在敵進攻的海上途中將其殲滅。第三策是“近岸攻”,將敵放到我方海岸線附近的海上,通過近岸作戰,以近岸導彈和其它火力夠得著的兵力,通過以陸制海,以空制海和以海制海,在我陸海空三軍聯合火力打擊下,將敵“拒止”在濱海區域。這三策中,上策是“攻敵岸”,中策是“遠海攻”,下策是“近岸攻”。新時期,以“遼寧艦”為代表的航母編隊、新型核潛艇等大型作戰艦艇的相繼入列,必將促進我軍遠海作戰能力和體系建設,進一步擴大戰略防禦縱深,為實現從“近海防禦”到“遠海防衛”的戰略轉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達到“近岸攻”、“遠海攻”、“攻敵岸”三種策略的任意選擇。
  (作者系國防大學信指部副教授,曾經在海軍168艦、170艦等五種型號的驅逐艦、護衛艦上擔任過艦長 範進發)(2014-08-12 09:58:00)
  【延伸閱讀】外媒稱中國將建首艘核航母 或配27架殲-20戰機
  自遼寧艦入役後,關於國產航母的猜測和爭論就從未停息過,隨著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格林納特最近訪華並登上遼寧艦,關於中國國產航母的討論再度成為當下國外媒體報道和炒作的焦點話題。
  問世進入倒計時?
  中國的首艘國產航母何時問世?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近日報道,中國第1艘國產航母的總體圖紙接近凍結階段。所謂圖紙凍結,是指圖紙設計完成,處於技術上不再進行重大修改的階段,圖紙凍結後就可以把圖紙發往工廠,這也就意味著中國製造航母的時間表進入倒計時。
  美國媒體通過近日公佈的衛星照片分析,在上海某造船廠,有一艘疑似正在建造的航母。剛剛結束訪華的美海軍作戰部長格林納特近日也表示,中國在建第二艘航母會在不遠的將來部署。“目前中國現有唯一航母遼寧艦還處於發展過程中,他們將建造另外一艘航母,速度可能會相對較快”。
  未來中國還將製造幾艘航母?加拿大新聞網在文章中指出:“中國的目標是打造一支藍水海軍。到2020年,中國海軍將擁有目前的遼寧艦、兩艘在建國產航母及120多艘水面艦隻和潛艇,意在給北京對富藏油氣的西太平洋水域的主權要求、保護中國進出口所依賴的海上通道提供強大的後盾。”華盛頓智庫“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資深研究員費舍爾則猜測,到2030年,中國將擁有4艘甚至5艘現役航母,之後還會繼續建造,擁有10艘航母將是中國未來幾十年雄心的巔峰。
  發展速度快,與美有差距
  對於中國目前正在打造的航母力量,格林納特認為與美國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目前美國一艘航母在一次行動中通常可起飛並回收100架飛機,而中國目前只能起降10架。在能成功利用航母展開軍事行動之前,解放軍還需要做更多工作。但在航母發展速度方面,中國“正在以飛速的步伐大步向前”。
  在國產航母的設計上,格林納特猜測“新航母與遼寧艦類似,採用滑躍起飛,而且二者噸位相似,在6.5萬至7萬噸之間。”新加坡《海峽時報》日前稱中國海軍將建造的新一級別航母“全長320米,設計排水量8.5萬噸。遼寧艦全長300米,排水量6.7萬噸。”《漢和防務評論》日前分析,中國已經從烏克蘭拿到了蘇聯時期核動力航母的設計製造圖紙,因此推測,中國未來的國產航母很可能採用核動力。
  在艦載機的搭配上,《海峽時報》暗示,中國國產航母將能夠搭載一支由50架殲-15B及其他戰機組成的混合飛行聯隊,這個飛行聯隊可能是由殲-15B戰機和卡-31或直-8預警直升機組成。未來中國國產航母甚至有可能具備隱形打擊能力:新航母將會搭載25~27 架殲-20隱形戰機,預計這種戰機將取代殲-15B,成為中國新一代航母艦載攻擊戰鬥機。美國“戰略之頁”網站則在“中國走上航母作戰的康莊大道”一文中關註中國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中國正在以宇航員培養項目為基礎,進行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的招募及訓練項目。這包括在高中生中尋找候選人,以便合適的候選人高中一畢業即能儘快開始漫長的訓練項目”。
  彰顯中國海軍實力
  “航母是一個大國海軍的標誌”,法新社在“中國航母展海軍雄心”一文中分析,中國的目標是超越日本海上自衛隊,並最終比肩美國海軍。這需要在未來幾十年花數十億美元打造多個航母戰鬥群。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研究員詹姆斯·哈迪和李·威力特分析認為,解放軍也意識到“航母實力在獲得全球地位中的重要象徵意義”。他們表示,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將需要“在全世界增加存在”,以確保本國在資源、市場和航線中的利益, “因此需要分佈廣泛的海軍存在”。
  韓國《每日經濟》稱,中國近日正在用各種形式紀念甲午年的歷史,以不忘國恥。海軍建設更加受到重視,第一艘航母已入水,預計其第一目標就是奪回被日本搶去的釣魚島。中國加快改造和建造航母似乎令日本媒體很不安,日本《軍事研究》就曾推演中國艦載機從航母起飛,衝擊日本防空系統的情形。在該描述中,不明國籍飛機接近日本防空識別圈約161千米時,自衛隊的雷達和預警機就會引導戰鬥機升空攔截。然而文章稱,這一空中預警體系很難應對中國解放軍航母上的艦載機。文章臆測,解放軍未來的航母戰鬥群,有能力穿越沖繩列島進入太平洋,部署在伊豆群島附近的公海。殲-20從這裡起飛,僅需十幾秒就能飛入日本領空,這將嚴重衝擊日本現有的防空體系。而殲-20又具備隱形性能,且戰力未來不可估量,日本的防空體系必須要進行改革,否則將來會吃大虧。(2014-08-09 12:34:00)  (原標題:美媒:解放軍武器硬件進步神速 軟件仍很落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gykfqjr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